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

来源: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31 1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栏主持人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自2008年在24所高校开始试点以来,截止到2018年,已迅速发展到150多家;而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本科生,截止到2018年

《汉语国际教育》专栏主持人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自2008年在24所高校开始试点以来,截止到2018年,已迅速发展到150多家;而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本科生,截止到2018年也已发展到350多家;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博士也于2018年在7家院校开始招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门性人才层次完备,培养单位和学生数量众多,基于这些事实,结合当前国家“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华软实力”“一带一路”等战略,以及国际上兴起的“汉语热”,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思考。

本次共组织了5篇文章,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是一篇综论性文章,讨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的就业、学科归属的协调、知识和能力层次的循序培养问题;《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应重视汉语本体知识》指出汉语国际教育虽侧重实践,但不能忽略汉语本体知识的重要性;《“互联网+”引起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自学模式思考》《中意合作汉语教学模式及教师效能感调研》两篇文章,是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汉教专硕胜任力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刍议》一文,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对该类教育人力资源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文章论述了建构这一胜任力模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汉语国际教育相对于一般的中文专业,是比较年轻且发展迅猛的一个学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在民族复兴大业中,这一学科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问题非常多,意义重大,需要及时跟进,而本次所组织的几篇文章,相信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指的是能够较好从事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传播汉语言文化的师资人员。从1950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算起,在汉语国际教育(当时称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之初,即50年代到6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师大部分是来自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小部分来自外语系的毕业生(刘珣,2000:54)。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来从事这一工作。1983年,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所学校率先设立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1986年,一些高校在语言学等学术型硕士点上开始相继招收该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在24所高校试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分别在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下自设二级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点;2018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生。

到目前为止,高校培养的专门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已涵盖了本、硕、博三个层次,这三层次人才的培养,是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先后顺序开始进行的,同时各类人才的培养均有其优势,也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理论上讲,较高层次人才应该避免低一级层次人才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实际情况方面,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出现,是否能够解决低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又会出现哪些新的问题?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这里只讨论中国学生的培养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基本认识

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的和民族的事业,以做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核心活动,以教学为渠道,让世界分享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打造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而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正是要做好这一事业主要群体,这是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他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他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崔希亮,2010)。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的认识:

1.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任何一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正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教学任务的转型,而渐次开设了本、硕、博三级人才的培养。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核心任务。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职业的师资,必须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为核心任务,否则,我们很难把以其他方面教学为核心任务的人们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汉语国际传播主要依靠汉语言文化的巨大张力作用,以及对外来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实现和平化传播。通过研究汉语言文化传播形态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历史上神秘的中原汉语言文化核心区,具有无比巨大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凌德祥,2014)。

文章来源:《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网址: http://www.zsjjzzs.cn/qikandaodu/2020/0731/555.html

上一篇: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下一篇: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英语语音知识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