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印发。
《暂行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命名,要坚持名实相符、准确规范,体现办学理念,突出内涵特色,避免贪大求全,并对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等提出明确规范。
该办法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利于遏制和解决高校发展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困,让大学回归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质,找回迷失的大学精神。
力戒浮躁之气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一些高校,一路狂奔,不求最好,但求最大,不求质量,但求数量,忘了初心,丢了使命,迷了方向。
这一点在高校更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专心搞粮食不香吗,非要更名为工业大学;专注钢铁丢人吗,非要更名为科技大学,专心搞机械不好吗,非要更名为理工大学……
还记得日本做螺母的企业吗,极致专注的工匠精神,缔造了日本精工制造的传奇。国内的一些高校,名字改得高大上,教育质量怎么样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好的风气,犹如一股清流,引领学术的发展,涤荡学界之污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
有人把教育的浮躁归结于社会,认为整个社会都很浮躁,教育不能独善其身,也属正常。
然而,浮躁对教育的危害“伤筋动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错过十年,影响一代。学生不是工业品,教育不是流水线,不能盲目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回报。
教育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益求精、日积月累,而不是“一年磨十剑”的“成果”满天飞。
教育需要科研的质量、研究的深度,需要大学问和真学问,而不是过度追求量化指标,批量化生产,急功近利为金钱做学术,只会欲速则不达。
因此,祛除浮躁之气需要猛药治疴,痛下决心。每个学者要专注学术精品的产出,每个学校要专注自身特色,整个教育行业要为国家崛起夯实基础。
力戒浮夸之风
有人说,近四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合并改名史。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
数据表明,2010年之前的三十年,全国79%的高校改了名或合并除了名,高等教育进入“大干快上”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最近十年两百多所高校完成更名。
有些学校强强联合,比如原北京医学院,曾经是全国1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再比如,创建于1956年的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参与国徽和当时十大建筑的设计,实力逆天,1999年11月20日,正式并入清华大学。
当年考上工美,毕业证是清华,一些人认为是赚了,然而,工美的学生大部分却嗤之以鼻,到现在很多人也觉得作为独立的设计院校,比在综合大学里更有意义。
当然,论规模,还是有学校不服,比如浙江大学由四所院校合并而成,吉林大学由六所院校合并而成,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不得不说,高校合并,对于高校排名竞争力来说,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很多学校的更名,是通过最终极的合并方式得以实现。
还有的学校,实现了“三级跳”,比如西南医科大学,1959年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更名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同年12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还有原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
客观来说,这种通过规模和数量的堆积,并不必然会导致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校排名靠前,并不必然意味着教育质量会改善,但有可能会导致浮夸之风的出现。
比如,一些院校,过分追求排名,过分追求论文数量,过分贪大求全,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大搞形象工程,追名逐利现象无处不在。
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在高精尖领域没有突破,在诺奖领域没有突破,在基础科研领域没有突破,浪费资源,浪费生命。
浮夸之风是怎么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终究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有用之才的,不是给上级看的,更不是用来谋利的。
文章来源:《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网址: http://www.zsjjzzs.cn/zonghexinwen/2020/0907/795.html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投稿 |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编辑部|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版面费 |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论文发表 |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