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晓晶研究员的专著《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阅读之后,深感这本新著称得上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有益尝试。
《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张晓晶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自20世纪初严复翻译《原富》以来,经济学作为西学之一支传播到中国,至今已逾百年。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是经济学的小学生,中国经济学的初期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学习借鉴之路,学习的对象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包括西方经济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所关注,中国经济学开始有了自己的底气和灵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探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卓元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学的使命
需要强调的是,新范式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完全沿着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作纯学术的探讨。事实上,因为纳入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如结构性调控、跨周期调节等)和基于实践的理论探索(如存流量一致方法、资产负债表方法等),使得新范式宏观经济学在不断总结与升华中国稳定化经验中得到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经济学的历史底色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鲜明特色是结构性调控,而这一点在过去恰恰为主要发达经济体所忽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政策失误是只关注了总量指标(如通胀、产出、就业、资产价格等),而忽略了结构性指标所蕴含的风险。比如,大稳定时期,产出缺口与通胀指标都相当稳定,这导致宏观管理当局误判,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从而忽视了产出构成、杠杆率水平、外部失衡等结构性变量带来的问题和风险。这也是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只有总量调控而缺乏结构性调控的必然结果。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因此一直比较重视结构性调控。诸如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资本管制政策等,这些原本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被视作“扭曲”的结构性政策,在中国却一直不乏实践,并不时显示出其成效。2008年危机以后,这些结构性政策的正当性才开始为西方主流学界所“追认”。当然,结构性政策不是“万灵药”,必须注意其适用范围。总之,中国宏观调控最终是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要符合某个国外的理论。这种自信在西方学者提出“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后得到了明显增强。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马克思起的许多社会理论家都把它当做现代化的典范。作为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英国走过的路径相对清晰,即先是经济增长,然后是社会动员、价值观改变,最后是政治发展(对此学界亦有争议)。能够这样“从容”地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在欧洲和北美,现代化进程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在一个时期内一般只解决一个问题或应付一项危机。但二战以来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央集权化、国家整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以及社会福利等诸项问题,不是依次而是同时出现在这些国家面前。早期现代化国家对后发赶超国家的“示范作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期望。现代化是多维的,不仅仅是工业化、城市化,也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但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自有其不同的轨道和时间表,没有理由一定会协同推进。成功的现代化需要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并行发展。不能说,有了发展的某个方面(如经济),其他方面就一定会伴随而来。尤为重要的是,如果现代化的诸方面不能以协调的方式向前推进,往往会带来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就中国而言,经济现代化有了长足进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但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似乎相对滞后。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保持经济、政治、社会等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是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全书自始至终立足于中国经验推进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该书围绕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当代经验,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历史基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愿景,试着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遵循,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危机和现代经济学演进为参照,彰显了中国经济学基于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从“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把握稳定化政策的中国特色,从即将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的新阶段把握中国版发展经济学的特质,从理论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把握中国经济学的历史使命,由此展开了中国经济学的新探索。
文章来源:《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网址: http://www.zsjjzzs.cn/zonghexinwen/2022/0917/1465.html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投稿 |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编辑部|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版面费 |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论文发表 |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